(第44期)
杭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纪委 2011年11月15日
筑牢三道防线 严防两种风险
中央国家机关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综述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走前头、作表率。”中央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杜学芳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国家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交流会上如是强调。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许多部门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坚持防范廉政风险与防范业务风险相结合,通过“找、防、控”三个环节,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健全完善防控措施,加强防控制度建设,筑牢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努力构建科学管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目前在中央国家机关93个部门中,已有70个部门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还有18个部门刚刚启动。
围绕权力运行 查防廉政风险
规范权力运行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许多部门在认真梳理行政权力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突出抓好拥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及人财物管理权等关键岗位的风险点排查,并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预防腐败的能力。
国土资源部针对近年来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态势,坚持把权力监管的薄弱环节作为重点区位,在部直属机关开展了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为重点的机关廉政专项行动,经过三轮风险排查和“回头看”,共查找出24个A级风险点,55个B级风险点,146个C级风险点。围绕权力运行中的这些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制定完善了廉政教育、权力监督、风险预警、责任追究等措施,初步搭建起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总体框架。
环境保护部华北督查中心针对环保执法督查的特点,明确了现场核查取证、处罚建议形成和后督查三个风险“关节点”,重大节假日、重大专项检查、重大案件查处、总量减排现场核查、环保“三同时”督查和验收现场检查五个“风险期”,以及价值取向不正确、思想教育不落实、制度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四个“风险源”。据此,通过建立风险防控“五项机制”、开设全方位监督网站、实施循环闭合评价体系等,保证督查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构筑制度防线 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许多部门结合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和确定的风险等级,以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为主线,查漏补缺,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
国家知识产权局把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与“制度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制度“立、改、废”,初步建立了通过制度规范权力运行、通过制度防范廉政风险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岗位和风险情形,制定有针对性、有差别的防控措施,对廉政风险实行有效预防。各风险岗位工作人员从自我防控,各处室从内部防控,各单位从综合防控入手,分别制定防控措施,建立制度规范,基本形成了“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模板化、模板公开化”。
水利部选择在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和干部管理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用制度控制风险发生,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制定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在资金管理上,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改革,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工程建设资金统一报账制度;在干部管理上,制定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议事规则和监督检查、公示、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制度。
运用科技手段 提高防控能力
科技手段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许多部门在坚持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推广“制度+科技”、“人控+机控”、“人防+技防”,把电子监察、风险预警、技术监控等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之中,进一步提高了防控廉政风险的能力。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按照“制度+科技”的要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具体防控措施: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岗位和工作特点,分别进行计算机开机廉政风险提示;加大登记、监管的改革力度,实现了商标公告上网、商标信息网上查询和企业信息网上查询、网上年检;在企业登记、案件查办、消费维权、商标审查等工作中设置防控程序,阻止违规操作;通过安装服务评价系统,实行网上留痕管理、电子摄像等,运用电子监察防控廉政风险。
公安部消防局注重科技防腐,先后推广应用了消防监督执法“六个E网”网上执法及资产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廉政风险动态防控管理机制,还组织研发了网络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设置风险排查、风险公示、预警中心、廉政档案等8个模块,具备信息录入、查询、提醒、预警、分析、考核、监督、教育等八项功能,实现了廉政教育资源共享、廉政风险排查信息化管理、廉政风险适时预警、全程监察及量化考评。(本文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贪教育策略
香港之所以成为一个法治、廉洁的国际都市,除依靠廉政公署对贪污行为的打击和预防外,最为基础的是其反贪教育策略。反贪教育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官员认识到贪污对社会的腐化,最终由“不敢贪”、“不能贪”转变为“不想贪”。反贪教育塑造了香港人诚信、廉洁的品格及文明素养,这种品格和素养反过来又促进法治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商业社会的诚信,最终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互动及良性发展。
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的反贪教育
大众传媒是廉政公署开展反贪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由于大众传媒宣传力度大,受众人群覆盖面广,涵盖各层次市民,比较容易达到预期宣传效果。但大众传播的一些宣传方式有其特殊性,可能被公众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是“视而不见”。受众因职业和学历水平不同,对部分宣传信息可能选择性接受。例如,香港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地铁网络几乎覆盖了香港所有城区。每天港铁运送的旅客达到245万。出乎意料的是根据民意调查,近年来接触过地铁灯箱中廉政公署广告的乘客仅占1.8%。
因此,廉政公署需要广泛采取各种大众传播手段开展反贪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中,普通市民没有能力和精力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个工作基本上由媒体来完成。媒体传播为推广廉政公署的工作和确保香港市民对贪污问题提高警觉,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宣传渠道。
电视台和电台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它们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由真实案例改编的电视剧来进行宣传。廉政公署制作了很多关于反贪倡廉的公益广告,这些广告内容形式比较新颖,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贪污腐化社会肌体,对个人诚信亦是重大损害,任何人贪污都会自毁前程。这样的公益广告对公职人员和私营机构人员等具有贪污风险的人员是很好的警示,对其他市民亦是很好的教育。香港的各大电视台都会在不同时段播出廉政公署的反贪广告,市民已经把这些广告所推崇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了自己每天的生活当中。
香港影视业非常发达,看电视剧是市民的爱好之一,廉政公署把真实案件改编成电视剧播放给市民。为增加廉政公署的透明度,社区关系处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力制作了一辑共10集名为《廉政解码》的短讯节目,介绍了廉政公署的工作、权力及问责制度。廉政公署还通过流动广播媒体在巴士上播放其自制的资讯节目《经典廉政广告篇》,节目共六集,每集约为4分钟,内容包括廉署的经典电视宣传广告以及名人专访,以此传递反贪信息。在告诫市民切勿以身试法的同时,通过灵活轻松的方式告知市民何种行为可能是贪污行为,应该如何举报,增加了公众对廉政公署的信任和反贪的决心勇气。
针对公务员队伍的反贪教育
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对于维系市民对特区政府的信心和信任至关重要。廉政公署与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合作,制定了公务员行为指引《公务员良好行为指南》。《指南》提出了香港公务员必须秉持的信念,这些信念包括坚守法治、守正忘私、对在履行公职时作出的决定与行动负责、政治中立、在执行公务时不偏不倚、全心全意、竭尽所能,以专业精神为市民服务。
《指南》要求上级应该明确而恰当地界定和告知下属的职责范围,从而让他们知道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开展活动,不至于越权越位,产生贪污行为。同时,作为上级还有职责留意任何在工作范围内出现的舞弊迹象,例如赌风或员工经常有金钱往来,以及员工欠债情况。这些都可能是发生其他贪污行为的前兆和表现,上级应密切留意,及早发现并制止可能发生的更大损害。上级不能要求或接受下属的恩惠,或者差遣下属代办私人事务以及决不能向下属借钱或者要求下属做接待的担保人。这些都是有可能产生亏欠下属恩惠的行为,作为上司发生此类情况将不利于对下属开展监督,亦难免陷入贪污困境。
针对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利益冲突,《指南》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不能接受与自己有公务往来的人士或机构的礼物、折扣、贷款或旅费。同时,《指南》还要求公务员“拒绝接受任何过分慷慨、优厚或殷勤的款待,以免在履行公职时造成尴尬,或令政府声誉受损”。
《指南》对公务员的行为要求规定得非常细致。包括习俗上超过一定数额的礼品必须上交部门,向公务员的子女赠送礼品同样属于违法行为,以公职身份出席活动时抽中奖项亦被要求考虑放弃或把奖品交回大会重抽。如果这样做于礼不合,则应把奖品带回部门交由部门首长处理。总之,《指南》对公务员在日常执行公务中有可能遇到的利益冲突,而又有损政府廉洁、公务员诚信的行为都一一列明,为公务员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教育。如果有公务员对所受利益判断不明确的情况发生,《指南》亦明确要求“应请示上级”。
针对青少年的反贪教育
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在香港社会中是防贪教育的最前沿。香港廉政公署通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不间断地对青少年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进行反贪教育和廉洁教育。香港为青少年提供九年免费和必需的教育,因此,学校有机会为学生提供反贪污教育信息。当然,学校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学校的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而廉政公署的道德教育则是以实际运用为导向的。为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廉政公署创造了一系列的反贪教育方法。
“廉政全接触”活动邀请中学校长和老师在校内举办倡廉德育活动。如讲座、真情对话、展览、午间剧场等。这些活动以轻松有趣的手法,一方面加深青少年对反贪工作的认识,反思自己在建设廉洁社会中应肩负的责任,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向前。廉政公署邀请知名人士(如运动员、艺人、成功人士)与学生对话,勉励学生创造积极人生,讨论的话题包括“金钱是否万能”、“金钱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公平的意义”、“何谓成功,何谓快乐”、“应否走捷径争取成功”等。
“廉政讲座”由廉政公署职员为学生介绍廉政公署的工作,引用和青少年有关的真实案例讲解何谓贪污贿赂、贪污贿赂的危害和举报的方法。通过播放录像带或录音带,与学生讨论面对贪污诱惑时的道德抉择方法。剧中人物每面临道德两难的局面,均会邀请学生参与其中,一同抉择,以双向沟通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出正确的处事方式,以免坠入贪污陷阱。通过互动集体游戏,如重组廉政公署的宣传口号、演绎个案漫画故事等,让学生认识贪污的危害,归纳出贪污乃高风险、代价极高、绝对不值得一试的结论。最后由廉政公署职员作出简短总结,加深学生对肃贪信息的印象。
“廉政知多少”展览因采取展出形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较之前两种活动稍低,一般学生均可参加。主要内容是以海报的形式介绍廉政公署的工作。老师于活动期间在校内张贴海报,鼓励学生阅览海报内容并参加与海报内容有关的问答游戏。海报形式多是通过可爱、卡通的动画形象设计展示廉政公署的有关情况,如廉署成立的时间、历史,廉署三管齐下的反贪策略,贪污的危害,廉洁选举、神圣投票、不为利诱等。
“廉政午间剧场”则面向全校学生,播放廉署拍摄的廉政剧集,让学生认识廉政公署,了解廉政公署的工作,并从剧中人物的遭遇中了解贪污的恶果,思考人生应该如何抉择方向。播放完以后老师会鼓励学生参加和剧情有关的问答游戏,于活动结束后从所有答对问题者中抽出20名赠送纪念品以示鼓励。
通过香港廉政公署多年来的不断努力,香港社会的贪污行为已经越来越少。已由过去的集体贪污转变为现在的个别贪污,由过去的明目张胆贪污转变为现在的隐秘性贪污,由过去市民对于公务员的贪污行为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之哑忍转变为对于贪污的“零容忍”,遇到贪污索贿都能积极向廉政公署举报。实现这种转变,廉政公署的教育策略可谓功莫大焉。(本文来源:《检察日报》)
【原典】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注译】鸟在树林中栖息,还恐怕树木不高,筑巢于树枝上。鱼生活在水中,还担心藏得不深,再为穴于洞窟下。可它们还是被人们所抓获,那是因为它们贪食诱饵的缘故。
【解读】这是唐太宗用于训示大臣的古语。唐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身旁的大臣训示时,先引用了这句古语,然后加以发挥说:“现在,臣僚们受到君皇的信任,身居高位,享受高额俸禄,就应当尽忠正直,行止为公,做人清白,那就不会有什么灾难。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陷身失败的人,都是出于贪冒财利,这和水中鱼、树上鸟有什么差别呢?我希望你们好好以这句话作为自己行动的镜鉴。”唐太宗说的这句古语,对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值得引以为鉴的。
(本文来源:中国廉政文化网)
(本期责任编辑:魏新田)